爱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章

怎么更好发掘毕业生工作潜力——重视高校毕业生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2020-05-21 23:21:07  阅读:4352 来源:自媒体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原标题:如何更好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报道之二

“疫情之年大学生就业是个难题啊!”问及最关注的教育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说。和他一样,很多教育界政协委员今年两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就业。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关键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难是真难,我们学校今年也一样,但都在积极找办法。”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和记者说。

5月初,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其主旨就是汇聚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千方百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充分发掘毕业生的就业潜力。

代表委员们所在地区、学校目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各地实施了哪些挖掘就业潜力的举措?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对挖掘就业潜力有何建议?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记者正常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

想方设法创造新岗位

“目前的困难是社会工作岗位总需求不足。”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坦言。他建议,出台政策,结合新冠肺炎病毒防御设置毕业生社区和基层公益岗位,“让更多大学毕业生进社区下基层,可每个月提供津贴”。

“百日冲刺”行动涵盖升学扩招、充实基层等十大专项行动,其中多个专项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新岗位。代表委员对此纷纷点赞,认为这是国家“出大招”帮助高校毕业生渡过就业难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注意到,“百日冲刺”行动中有两个专项提到“基层”,他呼吁毕业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4月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调查显示一线、新一线城市及部分省会城市仍是毕业生首要选择。“不少毕业生对离开大城市赴基层就业还存在观望和犹豫心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张来斌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加大实践体验、发挥榜样作用、增强文化认同等工作,辅以政策激励,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中小城市、中小微企业就业,到石油一线建功立业。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看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很好挖掘毕业生就业潜力,“支持养老、托幼、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定发布新产业新业态培训工种目录,建立健全新产业新业态培训体系,为在新产业新业态的从业大学生提供免费培训”。

杜惠平结合学校实践建议,高校可根据真实的情况设立人才库(人才池),借鉴一些企事业单位人才储备的做法。“能够准确的通过项目需要搞一些短聘期,进行实践性、开发性的工作,对项目来说能解决技术攻关问题,对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就业缓冲期。”

他认为,经济转型加上疫情影响,加剧了各行各业的产业调整、产能转移。而人才培养是需要周期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发挥就业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指导价值百科,帮助毕业生更从容地转换角色。他透露,重庆理工大学今年就计划留出一些重点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岗位给具备能力的本、硕毕业生当短聘期。

姜耀东感叹,今年是个特殊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过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走创业之路、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多管齐下的方法,深挖潜力扩大就业。经过艰辛努力,截至5月15日,该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31%。

合作是必然选择

四川是人口大省,今年将有49万名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但是,受疫情防控、经济下行和毕业生人数历史最高“三碰头”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市场需求低迷与人才供给增加的“双重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力说:“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工作中的特殊群体,是‘保就业’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项工作单靠哪一个部门都是行不通的,他表示,四川省人社厅目前正积极会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十几个部门,从若干方面出台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举措。比如对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招用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社会各界必须联合发力。”苏华说。作为一名企业家,苏华从企业的角度建议,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本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增加更多工作岗位,并尽可能地提供实习机会。此外,企业可以介入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辅助的培训”,使得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也使得课程设置能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顺利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表示,拓展合作、激活潜量要打“组合拳”。他举例说,厦门大学发挥人事部门、招生部门、校友负责部门、资产经营公司等单位资源优势,推动各学院调动导师资源、院友资源、合作单位资源等拓展对口就业岗位,进一步深化与福建“九市一区”特别是与厦门市政府的合作,推动学生“知厦、爱厦、留厦”。

合作还发生在高校与高校之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的通知》要求,高校之间也达成了特殊时期的一对一帮扶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是首批共建48所高校之一,与帮扶对象武汉工程大学积极沟通,已经举办联合双选会3场,参会企业500余家,提供职位近万个。该校还与兄弟院校联合举办了“地矿油三校联合空中双选会”“全国石油高校网络联合招聘会”等,收到了良好效果,“2020届全校4100名毕业生,已有75%落实了就业去向。”张来斌说。

姜耀东认为,这次疫情中互联网行业、在线消费、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无人经济等领域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毕业生,“如果我们的政策再推一把、高校再帮一把、相关企业再拉一把,不但可以为毕业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进一步助推新兴产业、行业的发展”。

就业工作应有前瞻性部署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困难、特殊,但多位委员、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提醒,就业工作虽困难,但落实过程中一定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契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杜惠平在谈到学校留出岗位给毕业生时强调,“这是选拔性的,不会是救济性的”。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社会和家长期望值高也高,应该有前瞻性、基础性的安排和部署。”作为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领导干部,张力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公开定期发布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制度,高校能够准确的通过各自情况调整充实相关专业,家长、学生能够准确的通过各自情况报考相应学校和专业;中央及地方在制定各项发展计划时,分析计划涉及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和相应来源渠道,并向社会公布,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引导;梳理现有各级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变化。

张来斌从高校自身出发建议,不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高校要牢牢把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关键点。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预判和调整,“让教育成果在学生择业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把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理想志趣和能力素质最大程度进行契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年对院系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新能源与材料等五个学院,新申报了机器人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唐琪 董鲁皖龙 李萍(中国教育报记者李澈、倪秀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唐琪 董鲁皖龙 李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