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章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 细胞生成缺陷

2018-04-06 18:48:55  阅读:129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于小彤

  上面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呢,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否多见呢,那么大家知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能释放一种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的任何进一步的由一组分泌的激素,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这种物质对血管直径和通透性的调节有明显影响,可导致炎症和疼痛,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干细胞→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人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一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

  (一)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1.生成减少

  (1)细胞毒药物、有毒化学物质和电离辐射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直接作用于干细胞池和有丝分裂池、破坏、破坏或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和早期细胞分裂的最常见原因。

  某些药物可干扰蛋白质合成或细胞复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另一些药物的作用与剂量无关,可能是由于过敏或免疫因素引起。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

  (2)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组织被白血病、骨髓瘤及转移瘤细胞浸润等,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而引起减少。某些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缺陷而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3)异常免疫和感染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通过综合性机制起作用的,异常免疫因素(如抗造血前体细胞自身抗体)及感染时产生的负性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是其中重要的机制。

  2.成熟障碍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或代谢障碍,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和髓系细胞分化成熟障碍,造血细胞被干细胞池或分裂和原位骨髓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出现无效造血。

  (二)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因素

  中性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破坏,见于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同种免疫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非细胞毒药物或病原微生物(如肝炎病毒)进入机体形成的半抗原能与粒细胞的蛋白质结合为全抗原,从而诱发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使粒细胞被破坏。

  2.非免疫性因素

  病毒感染或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消耗增多;脾肿大导致脾功能亢进,中性粒细胞在脾内滞留、破坏增多。

  (三)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腋窝淋巴结,相信大家都知道的。而在我们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症状。那腋窝淋巴结肿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腋窝淋巴结肿大应该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想知道的朋友不妨就来看一下吧。

  腋窝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在我们现实生活,不仅有许多人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同样也是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那腋窝淋巴结肿大是什么原因呢?

  1、细菌感染

  如口腔、面部等处的急性炎症,常引起下颌淋巴结的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活动度好,一般可随炎症的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

  2、病毒感染

  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百科,如风疹,常引起枕后淋巴结肿大。

  3、淋巴结结核

  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有的会破溃,有的不破溃,在临床上有时与淋巴瘤难于鉴别。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淋巴结转移癌

  这种淋巴结则是很硬的,并且没有疼痛感,且不活动。而且如果是胃癌或者是食道癌患者的话,则可以在锁骨上摸到小淋巴结肿大。而乳腺癌患者则可以在腋下有淋巴结肿大的情况。

  5、白血病

  该病的淋巴结肿大是全身性的,但以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明显。除淋巴结肿大外,病人还有贫血、持续发热,血液、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幼稚细胞等表现。

  6、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肿瘤,同时有一些淋巴结以外的病变,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脏等处的损害。

  腋窝淋巴结肿大常见3情况

  1、良性肿大

  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2、恶性肿大

  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临床呈恶性经过,淋巴结持续性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常会进行性恶化死亡。

  3、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

  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等。开始常为良性,可变成恶性而致命。

  腋窝淋巴结怎么办

  腋下淋巴结肿大,比较多见的是淋巴结回流区域的组织或器官有炎症,其次是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还有就是淋巴结本身的疾病,如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因此在确定淋巴结肿大后,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和性质,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常提示感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

  腋下淋巴结肿大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或是吃一些普通的消炎药,打些消炎针。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消炎治疗不愈,则需要治疗:

  1.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但粒细胞总数并不减少,故多称为假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

  2.粒细胞滞留循环池其他部位,如血液透析开始后2~15分钟滞留于肺血管内;脾肿大,滞留于脾脏。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即可作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为排除检查方法上的误差,必要时要反复检查。

  要仔细鉴别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有感染史,随访血常规检查数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骨髓检查无特殊发现者要考虑感染引起的反应性白细胞减少。肾上腺素试验阳性者提示有粒细胞分布异常的假性粒细胞减少的可能。

  有家族史怀疑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成人应每周检查血象2次,连续6~9周;儿童每周检查血象1次,连续4周。以明确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和周期性。有药物、毒物或放射线的接触史或放化疗史者应考虑相关疾病诊断。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史,存在抗白细胞自身抗体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血液系统的临床表现。伴脾大,骨髓粒系增生者有脾功能亢进的可能。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者要注意外周血象和骨髓象有无白血病、转移瘤等细胞浸润。

  如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各种全血细胞减少疾病可能,如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

  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经过治疗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以恢复正常。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二)防治感染

  轻度减少者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并注意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病灶。粒细胞缺乏者应急诊收入院治疗,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感染者应行血、尿、痰及感染病灶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应用覆盖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待病原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

  若3~5天无效,可加用抗真菌治疗。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重症感染的治疗。

  (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

  治疗粒缺患者疗效明确,可缩短粒缺的病理,促进中性粒细胞增生和释放,并增强其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常用剂量为2~10ug/(kg·d),常见的副作用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哦,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身体健康的检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