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的老人都会出现脑梗死的情况,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患上脑梗死!你们知道什么是脑梗死吗,脑梗死的症状都有哪些呢,现代医学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又是怎样的呢?还不了解的朋友们赶紧来看看下文详细的介绍吧!
目录
1、脑梗死的概况介绍 2、脑梗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3、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4、局限性脑梗死有哪些表现
5、脑梗塞和脑梗死的区别 6、脑梗死是怎么形成的
7、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8、脑梗死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都有什么
脑梗死的概况介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病因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
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
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疝气又称为小肠串气,是一种病症,即身体的某个脏器通过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而凸起。在临床上,疝有很多种,如脐疝、腹壁疝、切口疝等。那么疝气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诱发疝气的病因是什么?小儿和老人各自有什么区别?在临床上,疝气的症状是什么?疝气的治疗有哪些方法?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疝气是什么病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诱发小儿疝气的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1、小儿疝气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的发病率要高很多,主要是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如果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会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所以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
2、小儿疝气也会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发生,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儿童的腹壁膜发育不完善、过薄,造成器官容易冲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气。
二、后天性因素
小儿疝气形成的后天性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咳嗽、便秘、哭闹等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造成腹腔压力升高导致腹壁膜破损器官外突从而形成了疝气。
小儿疝气危害不容小觑,久拖不治将造成嵌顿、绞窄等不良的后果,导致疝内肠段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等情况的发生,小儿疝气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睾丸萎缩坏死,导致终生不孕不育等不可挽回的后果。还有不少小儿疝气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危及了生命。
诱发老年人疝气原因
老人腹壁薄弱疝气是老粘人的多发疾病,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腹壁肌肉薄弱,同时,会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症状,致使长期慢性咳嗽、排尿困难、排便费力,易使腹内压增高,推挤腹内脏器向腹壁薄弱区域移位。另外,因心肺疾病、肝脏病患引起腹水,同样会缓慢长期升高腹压;肥胖及长期患病卧床等因素,也易致腹壁肌肉萎缩。嵌顿疝还会造成电解质平衡紊乱,这些都有可能危及老人的生命。
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检查
1.CT检查
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颅凹梗死不易为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出血性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有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与脑血肿的不同点为低密度区较宽广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状。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l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压检查。胸片应作为常规以排除癌栓,并可作为以后是否发生吸人性肺炎的诊断依据。
4.特殊检查
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色B超、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治疗
1.急性期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2.脑水肿的治疗
(1)甘露醇
临床常用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有效的脱水剂之一。
(2)10%甘果糖(甘油果糖)
可通过高渗脱水而发生药理作用还可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通过上述作用能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3)利尿性脱水剂
如呋塞米(速尿)利尿酸钠可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
(4)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其分泌和生成受促皮质素(ACTH)调节具有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休克作用。
(5)人血白蛋白(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中分子量的胶体在产生胶体渗透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
3.急性期溶栓治疗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
脑梗死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1)颈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有症状的闭塞可以引起类似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表现如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产生失语,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闭塞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5。
在颈内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的病例中,近15%的病例有先兆,包括TIA和同侧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的单眼盲,由于颅底动脉环的作用,使颈内动脉闭塞的症状复杂,有时颈内动脉闭塞也可不出现局灶症状,这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也可伴有一过性失明和Horner征。
(2)大脑中动脉闭塞
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的地方,发生的临床征象取决于累及的部位。
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
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出豆纹动脉的近端,因为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全部受累,此为该动脉闭塞发生脑血管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主干闭塞的临床表现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侧动脉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
②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闭塞
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
③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闭塞
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侧忽略症等体象障碍。
(3)大脑前动脉闭塞
大脑前动脉闭塞并不多见,可能因为来自颅外或心脏的栓塞,①皮质支闭塞:产生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伴有尿潴留。
②深穿支闭塞
可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
(4)大脑后动脉闭塞
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影响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但黄斑视觉保留,因为双支动脉(大脑中,后动脉)供应支配黄斑的皮质,同大脑中动脉区域的梗死引起的视觉缺损不同,大脑后动脉引起的更加严重。
①皮质支闭塞
主要为视觉通路缺血引起的视觉障碍,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
②深穿支闭塞
出现典型的丘脑综合征,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等。
此外,在中脑水平的大脑后动脉闭塞可引起的视觉障碍,包括垂直凝视麻痹,动眼神经麻痹,核间型眼肌麻痹和垂直眼球分离,当大脑后动脉闭塞累及优势半球枕叶皮质时,患者表现为命名性失语。
(5)基底动脉闭塞
由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枕叶等的血液,所以该动脉发生闭塞的临床症状较复杂。
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若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则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中枢性高热,去脑强直,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椎-基底动脉因部分阻塞引起脑桥腹侧广泛软化,则临床上可产生闭锁综合征,表现为患者四肢瘫痪,面无表情,缄默无声,不能讲话,但神志清楚,能听懂人们的讲话,并以眼球活动示意理解。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小脑后下动脉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血液,当闭塞时可引起延髓外侧部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同侧霍纳(Horner)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对侧面部以下痛,温觉缺失,小脑后动脉的变异性较大,故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和多变,但必须具备2条基本症状即:一侧后组脑神经麻痹,对侧痛,温觉消失或减退,才可诊断。